
图为活动现场。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
【环生学院记者团讯 记者 王弘烨 郭思彤 蒋宇烨】3月25日下午,学园中区社区大榕树下传来阵阵欢声笑语,一场别具一格的“生态美育进社区之从植物到非遗”活动在此举行。1671金沙城线路检测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、“木兰薪火”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辅导员工作室、联合白沙镇团委,带领凤达A、B楼栋学生共同体验传统蓑衣制作技艺,在指尖编织中探寻非遗文化之美,感悟“取之自然、用之自然”的千年生态智慧。

图为老师讲授蓑衣制作方法。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
在知识讲授环节,由非遗传承人魏祖选老师通过实物展示,细致入微地向大家介绍蓑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。“蓑衣的历史源远流长,《木兰花慢》一词中就有‘海滨蓑笠叟,驼背曲、鹤形曜。定不是凡人,古来贤哲,多隐于渔。’的记载。” 魏祖选手持一件百年老蓑衣娓娓道来,在莆田地区,蓑衣不仅是防雨工具,更是渔民出海时的吉祥物,寄托着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。随后,他又深入讲解了制作蓑衣的三大核心原料:棕榈叶、蓑草和麻线,并现场演示原料加工的方法。魏祖选的讲解引得围观学生连连惊叹。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林师贤边记录边感慨:“零化工材料、全生物降解,这才是真正的‘可持续设计’!”

图为魏祖选指导同学制作蓑衣。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
活动现场气氛热烈,同学们互相协作,边学边做。与此同时,魏祖选穿梭于各小组之间,不时停下脚步手把手教学。“编织时记住提、压、穿、拉四字口诀”。他边说边拿起材料示范,“第一根要提起来,第二根压下去,第三根从这里穿过去。”凤达A栋学生张世雄跃跃欲试:“没想到看似粗糙的叶子,经过巧手竟能变成‘天然雨衣’!”
活动后,魏祖选表示:“让年轻学子亲身体验非遗技艺,这种教育方式既生动又深刻。看着这群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样子,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信心。”

图为合影。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
暮色渐临,大榕树下仍萦绕着棕叶清香。青年们手捧自制的蓑衣合影,镜头定格了古老技艺的青春模样。当非遗从历史中走来,在学生社区里扎根,这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接力,正书写着新的篇章。
责任编辑:温林凤